2022-04-22 來源:移動破碎站廠家
“無廢城市”建設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具體行動,是推動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和高質量建設“強富美高”新南京的重要舉措。為更好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全面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推動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工作方案。
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統籌城市發展與固體廢物管理,強化制度、技術、市場、監管等保障體系建設,大力推進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為全面建設人民滿意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典范城市作出貢獻。
(二)基本原則
堅持系統謀劃。以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引領,統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堅持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系統謀劃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戰略部署下的“無廢城市”建設行動路線圖。
堅持問題導向。緊盯固體廢物產生、收運、利用、處置關鍵環節,著力破解當前固體廢物產生強度高、收運體系不健全、回收利用水平不高、處置能力不足、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協同監管缺乏合力等突出問題,加快補齊治理能力短板。
堅持改革創新。堅持政府引導和市場主導相結合,深化落實新修訂的《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等法律法規要求,推動制度創新、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和管理創新,健全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長效機制,打造南京“無廢城市”特色亮點。
堅持共建共享。構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無廢城市”建設體系,形成分工明確、權責清晰、科學合理的共建機制和全社會參與、共同受益的“無廢城市”建設新格局。
(三)工作目標
到2022年底,基本理順工業固體廢物、農業固體廢物、危險廢物、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及其他固廢等五大類固體廢物(以下簡稱五大類固體廢物)管理機制。分類明確“無廢城市”建設細化目標清單、任務清單、項目清單、責任清單,進一步完善構建固體廢物管理政策法規體系,搭建跨領域、跨部門、跨區域的固體廢物管理服務體系。
到2025年底,各類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減污降碳協同作用更好發揮,涵蓋工業、農業、生活等各個領域的“無廢城市”信息化平臺基本建成,固體廢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得到明顯提升。“無廢城市”建設各項任務全面完成。
到2030年底,固體廢物信息“一張網”全面構建,專業化收運處置體系全面建成,區域產生強度穩步下降,綜合利用水平全面提升,減污降碳協同作用明顯,“無廢”理念得到全社會廣泛認同。“無廢城市”建設的制度、技術、市場和監管四大體系更加完善,建設水平達到國內領先。
主要任務
(一)加強頂層設計,搭建制度體系建設的“四梁八柱”
1.建立“無廢城市”建設指標體系。將“無廢城市”建設目標任務融入城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及其他有關專項規劃,持續推進。對照國家和省“無廢城市”建設指標體系要求,結合碳達峰碳中和、鄉村振興等國家重大戰略以及全面建設人民滿意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典范城市目標,從固體廢物源頭減量、資源化利用、最終處置、保障能力、群眾獲得感5個方面,研究制定南京市“無廢城市”建設指標體系。(市生態環境局、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城管局、市建委按職責分工負責,各區政府、各園區管委會負責落實,以下任務措施均需各區政府、各園區管委會落實,不再列出)
2.構建部門分工協作機制。建立固廢治理多部門聯席會議制度、重點問題會商制度,加快厘清各類固體廢物在產生、收集、貯存、運輸、利用、處置等環節的部門職責邊界,制定“無廢城市”建設部門責任清單,搭建高效的聯動監管平臺,形成分工明確、協同增效的綜合治理體制機制。(市生態環境局、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城管局、市建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3.系統制定工作任務清單。圍繞“無廢城市”指標體系,集成已開展的工業綠色發展、綠色低碳循環體系建設、資源化利用、生活垃圾分類等政策和做法,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和運輸結構優化。統籌城市固體廢物利用處置設施布局,將主要固體廢物分類收集及無害化處置設施納入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制定五大類固體廢物“無廢城市”專項實施方案,細化目標清單、任務清單、項目清單。(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城管局、市建委、市生態環境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4.完善固體廢物管理制度。修訂《南京市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條例》,積極推進《南京市循環經濟發展條例》專項立法,加快制定南京市“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工業固廢污染防治規劃、建筑垃圾污染環境防治規劃。全面梳理五大類固體廢物現行管理制度標準,以解決突出問題為重點,配套出臺有關制度及地方標準,有缺項或不完善的及時修訂完善。深化固體廢物分級分類管理、生產者責任延伸等制度創新,探索制定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實施方案。(市生態環境局、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城管局、市建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聚焦重點領域,服務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5.推動工業“無廢”綠色轉型。結合工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有關要求,落實《南京市推進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推動編制鋼鐵、石化、化工、建材等重點行業碳達峰碳中和行動計劃,探索有關重點行業工業固體廢物減量化路徑。依法有序推進規模小、經濟效益差、資源利用效率低且危險廢物治理難度大、污染重的項目關?;蜣D型。持續推進化工等產廢密集型產業園區提檔升級,大幅壓減沿長江干支流兩側一公里范圍內、環境敏感區域、城鎮人口密集區、化工園區外和規模以下化工生產企業。以“三線一單”為抓手,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以及固體廢物區域難以實現有效綜合利用和無害化處置的項目。加快綠色園區建設,持續推進省級以上園區循環化改造,推動園區企業循環式生產、產業循環式組合,提升園區資源產出率和綠色化水平。加快實施重點行業綠色化改造,全面推行清潔生產,推行產品綠色設計,建設綠色制造體系,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支持企業創建綠色工廠,提高制造業綠色發展水平。大力發展再制造產業,著力建設再制造產業基地,加強再制造產品認證與推廣應用。全面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實施綠色開采,減少礦業固體廢物產生和貯存量。(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規劃資源局、市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6.推動農業固廢循環利用。推進農業碳達峰碳中和轉型發展,發展生態種植、生態養殖,探索建立農業生態循環發展模式。引導種植業、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產業、商品有機肥產業等產業循環。深入持續推動“三品一標”建設,實施農藥、化肥減量增效。探索推動農膜、農藥包裝等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按照補償處理成本并合理盈利原則,探索建立以鄉鎮(街道)、村(社區)、企業或經紀人為主體的農業廢棄物回收處理體系,推動零差率農藥統一配送,推廣一膜多用、行間覆蓋等技術,積極引進試驗全生物降解膜,示范推廣加厚地膜。統籌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因地制宜推動形成秸稈能源化、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五化”利用。“十四五”期間,全市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保持在97%以上,秸稈綜合利用率保持在95%以上,廢舊農膜回收率保持在90%以上。到2025年,全市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覆蓋率達到100%,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市農業農村局牽頭)
7.提高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水平。深入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制定生活垃圾分類指南,完善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系統。構建城鄉融合的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體系,推動城鄉環衛制度并軌。到2025年,全市城鄉生活垃圾分類基本實現全覆蓋。研究制定生活垃圾收費制度,推行垃圾計量收費。加快構建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暢通家電生產消費回收處理全產業鏈條,推進再生資源回收體系與生活垃圾分類收運體系兩網融合,促進低值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支持再生資源回收企業建立在線交易平臺,完善線下回收網點,實現線上交廢與線下回收有機結合。到2025年,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5%以上。深入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引導生產企業建立逆向物流回收體系。提升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能力,著力解決好堆肥、沼液、沼渣等產品應用的“梗阻”問題。提高生活垃圾焚燒發電能力,規范退役生活垃圾填埋場管理,嚴格達標排放。推進生活污水處理廠污泥、污水管道通溝污泥源頭減量,壓減填埋規模,推進資源化利用。(市城管局、市發改委、市商務局、市工信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水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8.推進建筑垃圾綜合利用。統籌建筑垃圾治理體系,實施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循環利用模式,加強收集、運輸、利用和處置管理,合理布局轉運調配、資源化利用和消納處置設施。推動建筑垃圾源頭減量,落實建設單位建筑垃圾減量化的主體責任,將建筑垃圾減量化措施費納入工程概算,采用綠色設計、綠色施工等措施減少建筑垃圾產生、排放。建立建筑垃圾再生產品利用標準體系,將符合條件的再利用產品列入綠色采購目錄。推動在土方平衡、林業用地、環境治理、回填等領域利用建筑垃圾,提高建筑垃圾綜合利用率。以保障性住房、政策投資或以政府投資為主的公建項目為重點,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有序提高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積極推行工廠化預制、裝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的建造模式。到2025年底,城鎮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達到100%,新建裝配式建筑項目總面積占新建建筑面積比例達到60%以上,裝配化裝修住宅項目比例達到50%以上,基本實現住宅全裝修成品房交付。開展存量建筑垃圾治理,對堆放量較大、較集中的堆放點,經治理、評估達到安全穩定要求后,進行生態修復。(市建委、市城管局、市房產局、市財政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9.統籌醫療廢棄物全過程監管。加強醫療機構廢棄物分類及源頭管理,嚴格做好醫療廢物、生活垃圾、未被污染輸液瓶(袋)等廢棄物的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貯存等工作。加快醫療廢物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全面推動二級以上綜合醫院建立可溯源的醫療廢物管理信息系統。加快建設小型醫療機構(床位數在19床及以下的醫療機構)集中收運體系,促進形成城鄉一體、平戰結合的醫療廢物收集轉運能力。優化全市醫療廢物處置能力布局,研究推進江南醫療廢物(應急)處置中心建設,加快建成江北醫療廢物集中處置二期項目,提高醫廢轉運、處置效率。統籌現有危險廢物焚燒處置設施、協同處置固體廢物的水泥窯、生活垃圾焚燒設施等資源,建立協同應急處置設施清單,完善應急處置工作機制。(市衛健委、市生態環境局、市城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10.踐行全社會綠色生活方式。組織開展“無廢城市”細胞建設,以創建節約型機關、綠色學校、綠色商場、綠色快遞網點(分撥中心)、“無廢”景區等為抓手,大力倡導“無廢理念”。推廣“光盤行動”,引導適量消費。積極推行共享經濟,推動二手商品交易和流通。推動會展業綠色發展,推動辦展設施循環使用。推動公共機構無紙化辦公,服務性行業推廣使用可循環利用物品,限制使用一次性用品。持續推進塑料污染全鏈條治理,有效降低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推動可降解替代產品的應用,加快推進塑料廢棄物規范回收利用。加快快遞包裝綠色轉型,明確寄遞企業管理規范,推進過度包裝、隨意包裝專項治理,推廣快遞業綠色包裝應用,推進綠色外賣包裝試點,到2025年,實現同城快遞環境友好型包裝材料全面應用。(市發改委、市商務局、市市場監管局、市生態環境局、市郵政管理局、市城管局、市教育局、市文旅局、市機關事務管理局、市貿促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強化政策引領,推動固廢領域技術產業創新發展
11.發揮企業市場主體創新引領作用。開展產學研合作,支持建設“無廢城市”有關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促進技術應用、產品開發、治理方案、技術規范的制定。引進國際先進設備,利用智能制造技術和物聯網運營管理,打造一批一流的危廢利用處置項目。聚焦“十四五”階段新污染物治理行動,開展工業污泥、城鎮污泥中新污染物排放現狀研究。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培育一批資源與環境、固體廢棄物污染治理、生活垃圾資源無害化處理等方面的骨干企業,加快推動新產品、新技術規?;瘧?。積極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主體作用,因地制宜發展固廢產業,創新和推廣第三方治理模式,推動完善生活垃圾、危險廢物等固體廢物市場化和政府指導相結合的合理收費機制,完善江南、江北環保產業園一體化建設。(市科技局、市生態環境局、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城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12.強化推動碳排放減量。以焚燒、填埋、水泥窯協同處置等企業為重點,選取典型區域以減污降碳為目標,優化配置固體廢物利用處置設施,引導固體廢物資源化綜合利用,減少固體廢物焚燒、填埋處置,實現固廢處理處置減量化、無害化基礎上的低碳化。探索開展二氧化碳低成本捕集、生物轉化、液化驅油、礦物封存、有機化學品和燃料制造、高價值無機化學品生產等零碳負碳技術研究。(市生態環境局牽頭)
13.創新金融財稅政策支持。在節能減排、資源綜合利用和環境保護等方面推行政府補貼政策,落實重點行業所得稅“三免三減半”、資源綜合利用增值稅即征即退等稅收優惠政策。健全綠色金融體系,推廣應用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等綠色金融工具,推進落實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發揮“南京都市圈”引領作用,在都市圈區域范圍,探索建立固體廢棄物跨區域轉移合作與利用處置補償機制,推進資源共享、區域聯動、應急協作、執法協同、信息互通。(市生態環境局、市稅務局、市財政局、人民銀行南京分行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增強城市韌性,全面提高本質安全水平
14.強化風險源頭防范。組織開展固體廢物利用處置能力調查評估,重點聚焦五大類固體廢物等結構性能力短板,基本建立與經濟和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固體廢物處置體系,形成固體廢物處理設施統籌協調機制,促進能力共享。完善全市危險廢物分級分類管理體系,持續推進危險廢物等安全專項整治三年行動,開展“十四五”危險廢物規范化環境管理評估工作,有效防范危險廢物環境風險。加快推進尾礦庫銷號工作,到2025年底前,力爭完成所有回采尾礦的尾礦庫庫區所有尾礦回采,消除尾礦庫安全隱患。推行“綠島”建設理念,全面建成小量危險廢物集中收運處置一體化服務體系,服務網絡和收集種類全覆蓋。(市生態環境局、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應急管理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城管局、市建委、市水務局、市城建集團、市財政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15.提升標準化執法監管能力。完善網格化的固體廢物巡查機制,推動建立“一園一策”“一企一策”等重點環境風險源防控體系。開展歷史遺留固體廢物排查,分類整治,加快歷史遺留問題解決。加強生態環境、農業農村、水務、公安、城管、城鄉建設、交通等部門執法協作,強化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檢察公益訴訟的協調聯動,依法嚴肅查處工業固廢、農業固廢、建筑垃圾等環境違法犯罪行為。(市生態環境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水務局、市城管局、市建委、市工信局、市公安局、市司法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16.構建數字化監管體系。加快建立“無廢城市”信息化智慧平臺,實現跨部門、跨層級、跨領域的數據共享與平臺互聯互通。整合各類固體廢物信息化數據,創新技術手段,打擊固體廢物偷埋偷倒、違規貯存等違法行為,開展固廢有關企業信用綜合評價,形成“互聯網+信用+監管”的新模式。鼓勵產廢企業建立生產、安環、設備、視頻監控等運營系統,與政府管理平臺進行對接,實現動態監管和風險預警。發揮國有經濟戰略支撐作用,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參與“無廢城市”信息化智慧平臺建設和運營,開發智能收集轉運管理系統,優化運輸路徑,提升收集效率,降低收集運輸處置成本。(市生態環境局、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城管局、市建委、市衛健委、市水務局、市大數據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實施步驟
(一)方案編制階段。2022年6月底前,出臺《南京市“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形成目標清單、任務清單、項目清單、責任清單;2022年7月底前,有關部門制定五大類固體廢物“無廢城市”專項實施方案,江北新區和各區制定“無廢城市”工作實施子方案,形成“1+5+12”方案體系。
(二)全面推進階段。市區兩級“無廢城市”工作組按要求,全面統籌、協調、調度、考核工作進展。建設期間,每年12月底前,江北新區、各區和各有關部門,對“無廢城市”建設總體情況、主要做法和成效、存在的問題及建議等進行年度總結,形成總結報告,報送市污染防治攻堅辦無廢工作組。
(三)評估提升階段。2025年10月底前,江北新區、各區和各有關部門對“無廢城市”建設的總體情況、主要做法、成效和存在的問題等進行評估,同步開展提升工作。12月底,形成市級總結報告,全面完成各項“無廢城市”建設任務。
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南京市“無廢城市”建設聯席會議制度,市政府分管領導任總召集人,生態環境、發展改革、工業和信息化、城市管理、城鄉建設、農業農村等主要業務部門負責同志為成員,在市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指揮部辦公室設立專門工作組。無廢工作組納入市攻堅辦統一管理,由主要業務部門派出專人實體化運作,江北新區和各區參照市級工作模式建立協調工作機制,做好人員和經費保障,統籌推動“無廢城市”建設。
(二)加大政策扶持。將應由政府承擔的“無廢城市”建設資金按照財政事權與支出責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加大財政、土地、資金、人才、技術等政策扶持力度,保障示范項目建設用地,鼓勵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支持示范項目建設,加快建設區域固體廢物分類收集及無害化處置等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
(三)抓好工作落實。建立“無廢城市”建設成效定期評估機制,將其納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考核,通過黨建引領,全面落實到各部門、各單位、各層級黨政工作中。將“無廢城市”建設情況作為申報環境保護專項資金的重要參考,對“無廢城市”建設真抓實干成效明顯的板塊或部門給予通報表揚或資金補助。
(四)強化宣傳引導。打造一批向社會公眾開放的綜合示范教育基地,廣泛開展全面立體的“無廢城市”宣傳教育,營造輿論氛圍。通過創建“無廢細胞”,培育“無廢”理念,把建設美麗南京轉化為全體人民自覺行動。
上 一 篇:上一篇:每年上百萬噸建筑垃圾80%以上“變身”砂石骨料走出“郫都模式”!
下 一 篇:下一篇:建筑垃圾、危險廢物等固體廢物怎么處理?浙江將修訂相關條例